首页

暗香女王视频第二季

时间:2025-05-25 08:27:03 作者: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—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明方向注入动力 浏览量:33274

  “南方不插五一秧啊”“扛麦子都不能换肩”“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,抓住种子这个要害”……

  前不久,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许多细节,反映出他对农事生产的熟悉与重视。

  “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”。年轻时在梁家河做过农民和村党支部书记,后来又在多个地方领导岗位上分管过农业,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、农村、农民始终怀有深厚感情。

  岁月奔流,耕耘树艺的活计不忘、吃苦耐劳的本色不改、重农固本的情怀不移。

  (一)干农活:一看就是“老把式”

  今年4月初,总书记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,熟练地扛起铁锹走向植树点。人们发现,5年前,总书记参加植树时顺势扛起铁锹;35年前,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也是这样扛着锄头,在田间地垄同群众一起劳作。

  “总书记一看就是干农活的‘老把式’”“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”……人民群众由衷地感到亲切。

  左图为1989年,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,在田间地垄同群众一起劳作;中间图为2019年4月8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;右图为2024年4月3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。

  朴素作风,劳动本色,其来有自。

  在梁家河插队期间,从种地、拉煤、打坝、挑粪,到打井、修梯田、建沼气池,什么活儿都干,什么苦都吃。

  在乡亲们眼里,知青习近平“干活不惜力”:打坝夯石,满手掌的水泡磨出了血也从不“撒尖儿”;十里山路,挑沉甸甸的两捆麦子长时间不换肩。

  “我在农村插队时,扛麦子都不能换肩,换肩抖一下,麦子就会掉下来浪费了。”前不久在湖南考察时,总书记忆及那段“不换肩”的往事,道出其中的奥秘。

  山高水长,本色依旧。在田间地头,总书记常对老乡说“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”;在国外走访农户时,他用“我当过农民”介绍自己;在湖南湘西一片柚子林中,熟练地帮村民摘下柚子;来到甘肃八步沙林场,拿起一把开沟犁,同林场职工一起劳动……

  不经意间流露的质朴本色,折射出岁月深处的磨砺。

  (二)谙农事:“南方不插五一秧啊”

  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农事之道。

  2023年11月10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涿州万全庄村村边农田察看大白菜长势。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

  2013年7月,在湖北鄂州,总书记走进水稻育种基地,拔起一棵稻苗察看分蘖情况,夸奖“很壮实”。

  2021年10月,山东东营。正值大豆收获季节,总书记走进田里,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,剥出一粒大豆,放在口中细细咀嚼:“豆子长得很好”。

  2023年11月,总书记在河北涿州考察,中途临时下了车,见到上个月刚播种的冬小麦已经出苗,称赞“墒情不错”。一旁是菜地,总书记俯身摸了摸白菜菜心:“已经长实了”。

  ……

  纵横阡陌间,看作物长势、观稻粒成色,总书记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掂量粮食收成,牵挂“中国饭碗”。

  上个月在湖南常德考察时,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农田深处同种粮大户、农技人员等共话春耕。看到刚刚播下的稻种,总书记关切地问:“你们这里什么时候开始插秧?”

  “4月上旬和中旬。”

  “南方不插五一秧啊!”农谚脱口而出,体现出总书记对抢抓农时的重视和了解。

  2021年9月13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高西沟村考察,同农民亲切交流。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

  “不要听蝲蝲蛄叫就不种庄稼了”“青蛙打鼓,豆子入土”“寸麦不怕尺水,尺麦但怕寸水”……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谚语烂熟于心,是因为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,同乡亲们交流起来更是自在亲切。

  2021年9月,在陕西榆林,总书记让临时停车,走进田间问老乡“庄稼能不能浇上水”“地里有没有套种豆子”。回忆起那一幕,村民高治周感慨地说:“总书记能听懂我们的陕北土话。农民的生活,他都懂着咧!”

  (三)抓农本:让农民挑上“金扁担”

  “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,抓住种子这个要害”,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了农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。

  从黄土地一路走来,总书记对“三农”问题有着深入而独到的思考。对于当年乡亲们憧憬的“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呐”的愿望,总书记目光深远:“这个‘金扁担’,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。”

  2023年5月1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等情况。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

  国以农为本,农以种为先。农业现代化,种子是基础。

  2018年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强调“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”;2021年在河南考察时指出“从培育好种子做起,加强良种技术攻关”;同年10月,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强调“转变育种观念”……一粒种子关系粮食安全主动权、关系老百姓的美好生活,总书记攥得紧、抓得实。

  2020年7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四平梨树县考察,走进玉米地,察看玉米长势。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

  万物土中生,有土斯有粮。端牢中国饭碗,耕地是命根子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黑土地保护、盐碱地科学开发利用等,对耕地保护看得很重:“农田就是农田,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”“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,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,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”“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”。

  把粮藏于地、藏于技、藏于民,总书记立足国情农情,不断引领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。

  谁来养活中国?总书记给出坚定回答:“中国要靠自力更生,自己养活自己!”

  这是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、重农固本的深谋远虑,也是“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”的朴素情怀,更是“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”的深切自觉。

  策划:张晓松

  主笔:黄玥、胡梦雪

  统筹:杨维汉、罗辉、王绚

  视觉 | 编辑:张惠慧、古一平

 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

 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

【编辑:邵婉云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医疗人才“组团式”帮扶、支援青海:培育好医院、打造好队伍

低沉的思念曲回响在庄严肃穆的地震纪念墙四周,有人在擦拭墙上亲人的名字,有人在双手合十独自祷告;有人带了亲人生前喜爱的物件儿,一边诉说着家里的喜事,一边又落下泪来。

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造就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

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跨越1800公里,共安装110台水轮发电机组,总装机容量达7169.5万千瓦,相当于“三个三峡”的装机容量,约占全国全口径水电装机容量的17%,实现了一滴水发六次电,平均每年可生产清洁电能约3000亿千瓦时,可满足超3亿人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。

(经济观察)中国财税重拳支持楼市回稳

关涉质量变革的难点,主要是如何破除单一的、只以升学论英雄的片面质量观,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整体质量观;关涉效率变革的难点,主要是能否摆正维护公平与讲求效率的关系,避免非此即彼的僵化操作,形成相辅相成、相互成全的关系;关涉动力变革的难点,主要是如何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的关系,进一步明确该如何破除以往唯分数唯升学率的“内卷式”旧动能,培育课程创新力、课堂变革力、学校办学活力等新动能。

让“土专家”拥有“真头衔” 浙江传出何种“话外音”?

此外,在科技赋能下,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游览,而是向养生养老、现代精品民宿、乡村智慧旅游等方向发展。2023年,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8400亿元。

《平“语”近人——习近平喜欢的典故》(第三季)2月26日晚播出第九集:铁马冰河入梦来

拉克森表示,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。习近平主席成功访新10年来,两国关系发展得很好,两国人民之间的纽带十分强劲。新方致力于不断深化新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,坚定恪守一个中国政策,愿同中方保持高层交往,全面深化经贸、绿色发展、应对气候变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,期待同中方加强在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内的沟通协作,共同维护区域贸易的自由和开放,促进地区的繁荣与发展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